|
【转型】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 |
【zhuanxing】2014-10-31发表: 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 服务型制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未来学家托夫勒20世纪70年代在《未来的冲击》中写到:几千年人类经济发展的总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目前,服务与制造融合 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服务型制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未来学家托夫勒20世纪70年代在《未来的冲击》中写到:几千年人类经济发展的总历史将表现为三个阶段: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目前,服务与制造融合的全新生产方式,正是托夫勒所定义的产品经济时代向服务经济时代转化的产物。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改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是分不开的。第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对产品功能的简单需求,而越来越多地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心理。第二,消费者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原来基于一次性购买的短期接触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过程,甚至是终身服务的长期共生关系,这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趋于融合。第三,消费者参与方式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由原来的企业创造价值发展到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第四,企业间合作和服务的趋势。由传统的单个核心企业转变为企业间密切的合作联系,企业间通过密切的交互行为,充分配置资源,形成密集而动态的企业服务网络。第五,企业模式转变。世界典型的大型制造企业纷纷由传统的产品生产商转变为基于产品组合及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方案解决商(如ge、ibm等)。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服务型制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外延 国外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象的研究基本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概念的演化上经历了服务增强型(serviceenhancement)制造、服务嵌入型(service-embedded)制造和服务导向型(service-oriented)制造。2006年前后,国内学者将服务型制造从概念、表现、组织形态,以及属性等角度进行了定义。 第一,从概念角度来看,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的历史性融合的产物,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 第二,从表现形式来看,服务型制造包括制造企业面向中间企业的服务(b2b,如外包、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服务(b2c,如个性化定制、客户全程参与设计等)。 第三,从组织形态来看,表现为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拓展(如dell的直销模式、ibm的方案解决),服务企业向制造领域渗透(如沃尔玛对制造企业的控制等)。 第四,从属性来讲,服务型制造具有整合、增值、创新三大属性。整合来源于企业间的相互服务、互相外包,促使制造型网络节点企业的内部资源向核心竞争优势环节转移,实现企业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引导资源在网络间的优化动态分配。增值来源于服务型制造中的服务属性。企业由以前的关注产品功能生产,转变到关注顾客需求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大大增加,单位产品价格提高,提升了企业获取价值的能力。创新则主要来源于对知识资源的整合,以及对消费需求信号的采集和处理。 服务型制造,从表现来看,这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交叉融合,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和制造业向服务领域的拓展;但其内在机制上,代表了信息时代网络化生产环境和新的消费文化驱动下,从以满足产品需求到以满足终端客户需求和中间企业生产服务需求为导向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分工和产业大融合两种趋势潮流下结合的产物。 传统制造系统向服务型制造系统的转变 服务型制造系统是从传统制造模式演变而来,是一种新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通过顾客全程参与,企业间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为最终顾客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要的广义产品(产品+服务)。其特征主要表现:一是在价值实现上,由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强调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二是在作业方式上,由以产品为核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强调客户、作业者的认知和知识融合,通过有效挖掘服务制造链上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同时强调效率驱动与优化控制,追求快速度、高柔性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三是在组织模式上,服务型制造的覆盖范围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制造及服务的范畴,但它并不去追求纵向的一体化,而是更关注不同类型主体(顾客)、服务企业、制造企业相互通过价值感知主动参与到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协作活动中,在相互的动态协作中自发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具有动态稳定结构的服务型制造系统。四是在运作模式上,服务型制造强调主动性服务,主动将顾客引进产品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主动发现顾客需求,展开针对性服务。 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 中国近20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低劳动效率的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实现的。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上,中国只是扮演着代工角色,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企业利润薄弱。宏观上使得国家整体上竞争力不强,资源和能源耗费过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行业将逐渐失去赖以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已经无法延续原有的增长模式,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大批中国制造企业,正酝酿着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一度以“制造企业”作为企业定位的海尔集团,已计划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以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快速反应。 总之,产品总是同质化,服务才具差异化。用钱·金在《蓝海战略》中的观点来看,服务型制造更有助于帮助传统制造寻找到自己的“蓝海”,从而实施差异化竞争。因此,服务型制造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zhuanxing】更新:2014/10/31 0:2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