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滞重的转型—夹江产区发展困局 |
【zhuanxing】2013-3-2发表: 滞重的转型—夹江产区发展困局 节后开工,许多企业感受到订单带来的暖意,许多企业仍处“冬眠”状态,在雾霾重重中陷入迷茫和焦虑。没有发令枪的预备口令,也没有冲锋号的战斗动员,这场品牌实力的较量隐然展开,“马太效应”持续发威, 滞重的转型—夹江产区发展困局节后开工,许多企业感受到订单带来的暖意,许多企业仍处“冬眠”状态,在雾霾重重中陷入迷茫和焦虑。没有发令枪的预备口令,也没有冲锋号的战斗动员,这场品牌实力的较量隐然展开,“马太效应”持续发威,行业的调整在竞争中不断深化。 全国陶瓷产区新春开工情况,也反映出行业不断分化、不断调整的状态。像品牌企业扎堆的广东产区,和部分专注区域市场的小型产区,仍旧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像近年来在产业升级转型方面裹足不前的夹江产区、易门产区等,则相对迟缓。比如易门产区,在几年前,也曾有过一段风生水起的光辉作为,但是近些年发展不力,渐趋沉寂,生产线一关再关。而夹江产区,今年开春情况似乎也不乐观,延续去年低迷势态,产能闲置情况较为严重。如果再联想到去年夹江陶瓷整体低迷,甚至出现企业借债给员工发工资的状况,则不禁捏一把汗。 笔者是四川人,所以一向也关注四川陶瓷产业发展状况,对它取得成绩感到欣喜,对它发展迟缓、环保欠缺等方面又深感愤怒,真是爱恨交加。上个月,笔者到夹江,在与县政府、协会及企业领导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夹江陶瓷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陶瓷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水平不高,企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纳税意识、环境意识不强,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比较滞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和“西部瓷都”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广东的砖、山东的砖、江西的砖,都卖到了四川,而且卖的很好,而夹江产品的销售半径却日渐缩短,产品名声始终不彰。可以说,在家门口,夹江产品被外地产品打败了。当高安这样的新兴产区始终保持开放和奋进,淄博这样有些资历的产区不断转型求变,法库这样专注区域市场的产区危中寻机的时候,夹江产区依然普遍表现出保守、封闭的作风。这几天,笔者查阅许多关于夹江陶瓷产业的文章,发现专家学者的批评建言,新闻媒体的揭露报道,甚至地方政府出台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其实都为数不少。但是夹江陶瓷发展该何去何从,如何找到自己发展路径,依然让局中人士困扰不堪。 其实,夹江陶瓷产区升级转型,也曾有过许多机会。2001年,四川新中源落户夹江,对于提升夹江陶瓷的整体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四川陶瓷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担当起引领者的角色。可惜效应没有放大,当地企业没有及时跟上,以致对产区整体改观有限。2008年,“灾后重建”对夹江产区有一个提振作用,让很多企业赚了不少,如果在赚钱的时候,能改善设备、提升品质、做强品牌,也不至于在销售遇冷的时候觉得提升转型如此艰难。位于峨眉山市的金陶瓷业,由于能把持住赚快钱的冲动,因而能在品牌路上走的更远,目前发展相当稳健。 说起来,思路决定出路。由于观念落后,导致提升转型滞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不可否认,这源自影响四川人至深的“盆地意识”。盆地意识有自足、自满、自大等多种意思,体现了一种封闭性。夹江陶瓷如何突围?首先必须跨越盆地意识。夹江企业必须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禁锢,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技术,用颠覆式的勇气改变固有发展路径,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消费市场。以前,夹江陶瓷企业老板对于本地行业会议、行业论坛几乎都是缺席和抗拒的,和其他产区企业交流也是比较回避的,但在现在,老板们是该拿出企业家的担当和魄力,勇敢地引领产区转型发展。从“南陶北移”、“东陶西进”之后,陶瓷产区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产区也跟企业一样,进入加速淘汰期。笔者深为夹江陶瓷产区会走向边缘化而担忧。 当然,夹江也有一批企业,如新中源、新万兴、米兰诺、建辉、华雄等,包括峨眉山市的金陶瓷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先锋,也取得很大成绩。近年来,夹江在喷墨打印、微晶石、全抛釉等领域也在奋力追赶。但整体来看,夹江陶瓷产业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曾经的盆地,既是温床,也是桎梏,但是现在产业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致使所有企业都在一个平面上竞争,市场意义上的盆地已经不存在了,如何打破观念上的“盆地意识”,才是摆脱滞重的转型的关键一步。 瓷砖相关 转型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家居转型陶企转型互联网转型,本资讯的关键词:转型陶瓷产区夹江陶瓷产业夹江产区 (【zhuanxing】更新:2013/3/2 20:43:42)
|